我國正在醞釀出臺的首部粽子國家標準,凡涉及消費者食用安全的指標均將采取強制,記者近日從有關專家處獲悉,“國標”還將根據南北方粽子的不同特點,對相關指標進行調整。(6月8日 新京報)
隨時可以買到、吃到的粽子,也該有個國家標準了。因沒有統一國家標準作為監管依據,給食品監督部門開展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其中對粽子葉的檢測,目前只能靠肉眼來目測或靠經驗來判斷其是否添加了人工色素,無法排除商家為了讓顧客覺得新鮮好看在粽子葉上添加色素可能給消費者帶來的危害。
“粽子標準”應該在涉及消費者食用安全指標方面采取肯強制性標準,如理化指標、衛生指標和微生物指標等。但應考慮到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天南海北的粽子在包法、用料、形狀、大小以及煮法、吃法方面都有各具特色,在制定“粽子標準”時,不要事無巨細,搞成了“標準粽子”。如果全國統一粽子的尺寸和形狀,就可能改變了粽子的“味道”,也失去了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
粽子作為民間傳統食品,依靠科學的檢測分析手段并不能確保在營養、口味和飲食習俗方面受到老百姓的歡迎,為了節約糧食,降低食品的市場風險,減少資源的不必要浪費,應在“粽子標準”中設立“預嘗制度”,對規模生產、走向市場的粽子按標準檢測的同時,讓消費者代表預嘗,預嘗意見與建議由權威檢測部門反饋給粽子加工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