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新的肉脯行業標準實施,蛋白質指標由40%下降到28%,外地產品大舉進攻長三角———靖江肉脯直面市場挑戰
片形整齊,薄而晶瑩,色澤鮮艷。長期以來,靖江肉脯以其獨特的生產工藝、高蛋白質含量在長三角地區獨占鰲頭。然而,今年開春以來,靖江肉脯面臨著福建肉脯“來勢洶洶”的挑戰,福建肉脯以每公斤便宜四至六元的低價,搶奪長三角市場。
原來進不了長三角的福建肉脯何以能攻城略地?原來07年12月我國出臺了新的肉脯行業標準,與1997年的老標準相比,新標準大大降低了豬肉脯的蛋白質含量要求,蛋白質指標由40%下降到28%。這為蛋白質指標不到40%的福建肉脯進軍長三角市場創造了條件。
“目前上海家樂福、世紀聯華等大型超市內已經出現了不少福建肉脯。”靖江市三陽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旺根告訴記者,更令人憂慮的是,福建、廣東的肉制品企業,產品門類齊全,開發了肉松、肉干、肉脯10多個品種,整體競爭優勢明顯。在福建,一家規模肉制品加工企業年產值就達兩億多元,而單一生產肉脯的23家靖江肉制品加工企業,一年才1億多的產銷量。
面對低價福建肉脯,靖江肉脯是退出市場,還是直面挑戰?
“當然是直面挑戰。我們的對策是,國家指標再低,我們不低,繼續以高品質來爭奪市場。”陳旺根滿懷信心地說,蛋白質含量直接影響著肉脯的營養和口味,目前我們生產的肉脯的蛋白質含量為33%,新標準的實施不會影響靖江肉脯的口味。
“靖江肉脯企業可以向省質監局申報制定江蘇省地方標準。”靖江市質監局有關人士建議,這樣做能有效規范江蘇市場,提升靖江肉脯整體品牌形象,并能從品質上直觀地區分開靖江肉脯和福建肉脯。同時,靖江市的幾大肉脯加工企業要進一步做大做強企業,爭取贏得行業話語權,并聯合起來,申請“靖江肉脯”地理產品標志,在原產地域保護方面邁出新步。